從數字化向智慧化過渡的過程中,智能交通的產業格局正在改寫。
資料顯示,2021年的城市智能交通市場參與者數量約為5700家企業,較2020年的5100增加約600家,增長了約12%。2021年智慧交管、智慧交運、車路協同市場過億項目共計41項,其中已發布中標公告的項目共34項。41項過億項目市場規?傆嫾s為94.2億,同比增長39.1%。
統計數據顯示,百度、阿里云、騰訊、滴滴、華為合計拿到城市智能交通總包項目約27億,占總市場規模的4.3%。與此同時,這些互聯網公司在城市交通領域,被集成的市場規模估算合計也有20~30億左右,合計規模在45~60億之間,約占全年總市場規模的7~10%左右。
據商務部黨組成員、原副部長任鴻斌透露,2020年中國智慧交通市場規模3547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到6948億元,年均增速14.39%。
據貝恩咨詢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新型交通基礎設施投資效率是傳統基建的6-13倍。根據推算,僅通過軟件升級的方式就可以讓大型城市的交通效率提升15%-30%,進而帶動GDP實現2.4%-4.8%的增長。
在這些冰冷的數據背后,華為和騰訊相似的發展路徑,有跡可循。
01華為:大軍團搶占“交通新基建”
近日,華為在內部發文任命10名預備軍團團長,覆蓋互動媒體(音樂)、運動健康、顯示芯核、園區網絡、數據中心網絡、數據中心底座、站點及模塊電源、機場軌道、電力數字化服務,以及政務一網通10個細分領域。

我們關注到,機場軌道預備軍團,是華為在2021年10月成立智慧公路軍團之后,在智慧交通領域的最新動作。
眾所周知,“鐵、公、機”具有極強的G/B業務屬性,在短短5個月內,華為以兩大兵團搶占指揮交通領域,目前已布署航空、城軌、鐵路、水運、公路、物流、智能汽車等眾多業務線。
按照任正非對軍團組織的定義:即通過軍團作戰,打破現有組織邊界,快速集結資源,形成縱向能力,穿插作戰,快速對重點行業進行突破,做深做透一個領域,對商業成功負責,為公司多產糧食。
任正非曾表示,“軍團”的說法來自Google,華為是向Google學習的。軍團就是把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技術專家、產品專家、工程專家、銷售專家、交付與服務專家匯聚在一個部門,縮短了產品進步的周期。
與傳統模式相比,軍團化作戰的好處在于,來自不同部門的人才形成一個團隊,既減少了跨部門溝通成本,又不至于形成部門間的利益糾葛,而且避免了以往單兵作戰無法滿足客戶需求的局限性,從而大幅提高項目交付效率。
作為全球領先的 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在交通運輸行業已深耕20多年。截至目前,全球有40多家財富500強交通企業攜手華為共推數字化轉型建設。
2021年4月,華為發布開放技術架構“高速智能體”,并在10月成立智慧公路軍團。智慧公路軍團的主要服務領域是協助當下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通過賦能公路場景,提高自動化駕駛技術的安全性。
而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華為基于對智慧軌交行業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新ICT技術上的長期積累,率先提出了城軌云架構,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持續的迭代升級,打造出完整的智慧城軌解決方案,從而全面提升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安全”“效率”和“體驗”。

面對“新基建”帶來的智慧交通發展新機遇,華為之所以能夠迅速切入包括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在內的智慧交通建設,得益于公司在交通行業數字化領域的耕耘,以及攜手客戶和行業伙伴共同打造的“交通智能體”。
通過“交通智能體”這一行業共享的開放技術架構,華為可以以系統思維支撐交通行業智能升級,加速“人悅其行、物優其流”的智慧交通建設。
目前,華為“城軌云”及相關解決方案,已與深圳、武漢、長沙、合肥、南昌等城市軌交企業展開了緊密合作。
綜上所述,華為在具體業務層面變動并不大,仍然是提供以ICT為核心的解決方案,側重于搞“交通新基建”,通過提升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平,與其智能駕駛技術、城市交通智能體等耦合,來實現智能交通。
02騰訊:連接智慧交通“123”能力圈
縱觀包括BAT、TMD在內的互聯網資本,像華為這樣對大出行領域ALL IN的絕無僅有,騰訊除外。
騰訊智慧交通的業務布局,也已覆蓋智慧高速、城市交通、智能網聯、智慧軌交、智慧民航、智慧港口和智慧物流七大賽道,圍繞交通領域“全場景”展開深耕。

以技術和連接優勢見長的鵝廠,在交通方面的基本打法是,連接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從中尋找價值點。
早在2018年9月,騰訊開啟了第三次業務框架大調整,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旨在整合騰訊在云計算、互聯網+、智慧零售、安全、基于位置服務等各項業務,面向To B市場產出解決方案,正式“擁抱產業互聯網”。
自2019年提出“用戶為本,科技向善”的新愿景和使命以來,騰訊便將“人”確立為評價技術、產品和服務價值的核心維度,而伴隨其在智慧交通領域鋪開一張有溫度的“網”,騰訊的以人為本之“道”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延伸。
2020年9月,騰訊發布了We Transport智慧交通戰略,從交通建設、管理、營運和服務四個環節發力,旨在助力建設“以人為中心”的未來交通。在四大環節之中,前3個環節主要面向B/G端,(出行)服務則主要面向C端,也暗合C2B2C的邏輯。
不難發現,騰訊在布局智慧交通業務時,皆是從城市中不同用戶/主體的出行痛點出發,將需求細化、拆解、組合,再通過技術手段輸出產品和解決方案,滿足用戶需求、提升行業效率。
騰訊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微信、QQ等社交平臺的黏性,以及騰訊地圖、微信支付、乘車碼等高頻流量入口,通過集成各類出行小程序,來搭建C與B/G的橋梁。此舉不僅可以將交通數據通路全面打通,還可以聯結運營(管理)方與用戶,增強服務能力。
切入智慧交通領域并快速站穩腳跟的背后,是騰訊充分整合內外資源,發揮“集團軍”作戰能力的“術”的體現。

2021年11月,騰訊發布《未來交通白皮書2.0》,公開了“交通出行一張網”戰略,其核心是基于數字化技術實現“一圖統覽、一云共建,一碼通行”,圍繞政府、企業和用戶展開的全方位戰略布局,讓人的出行、物的流通更加高效便捷,助力交通體系的智慧化、可持續發展。
例如在“交通出行一張網”的布局中,騰訊為了實現“一圖統覽、一云共建,一碼通行”的高效、可持續運行體系,對內跨業務部門盤活云計算、數字孿生、物聯網、5G、雷視融合、數據檢索等核心技術,將一支支“縱隊”集結成“集團軍”,實現解決方案的高度整合化和智能化,帶來受眾體驗的極大提升。
經過多年變革與探索,騰訊在實現業務擴張與業績增長的同時,在各垂直領域的發展也逐漸步入深耕期。例如,乘車碼已覆蓋180多個城市,服務超2億用戶,覆蓋公交、地鐵、輪渡、索道等多種交通工具,基本可以實現一碼通行。
據《騰訊未來交通白皮書2.0》顯示,在智慧交通領域,騰訊基于自身優勢打造了“123能力圈”,構建未來交通生命體以實現“人享其行、物優其流”。
騰訊智慧交通與出行總裁鐘翔平公開強調,騰訊“不碰硬件、不造車”,而是做三件事:第一,提供云、圖為核心的“數字基建”能力;第二,發揮“以人為中心”的連接價值;第三,促進產業生態共創。
在智慧交通建設的大規模協作模式下,騰訊并不需要去“再造”一個千方科技或華為,而是應該追本溯源,發現行業中仍待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并發揮自身優勢、聯結多方力量逐一將其攻破,最終構建起一個便捷、安全、綠色的行業新生態。
因此,不妨將騰訊定義為“聯結主義者”,既可通過自身技術來助力交通基礎設施升級,又可通過開放應用生態來聯結多方,形成了獨特的智能交通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