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也是重要的服務性行業,是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和部署,未來30年我國將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其中到2035年,基本建成 ‘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到2050年全面建成交通強國,實現 ‘人享其行、物優其流’的美好愿景!3月24日,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王志清在國新辦舉行的深入貫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 《綱要》)和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發布會上介紹。
指明交通運輸發展方向
王志清表示, 《綱要》為 “十四五”時期交通運輸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近期,將著力做好兩方面工作,切實把 《綱要》落到實處:一是對標對表 《綱要》目標任務,抓好貫徹落實。同時,完善工作機制,做好年度平衡,加強動態監測,做好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等工作,確保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二是在 “十四五”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編制過程中,抓好貫徹落實。與有關方面通力協作,對照國家 《綱要》逐項加以落實落細,確?刹僮、能見效。
具體而言,在總體思路上,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 《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認真貫徹落實《綱要》。加快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努力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更好支撐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在工作重心上,將緊緊圍繞 “補短板、促融合、提質效、保安暢、強服務、優治理”六方面開展工作:補短板將重點在 “均等化”上下功夫,促融合將在 “一體化”上下功夫,提質效是重點在 “數字化”上下功夫,保安暢將重點在“便捷化”上下功夫,強服務將重點在 “多樣化”上下功夫,優治理將重點在 “現代化”上下功夫。
在發展方法路徑上,將更加注重 “統、合、聯”。 “統”就是加強統籌,平衡好各種方式的規模、結構、功能、布局和建設時序等。 “合”就是要加強融合,一方面促進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協同發展,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促進交通運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共贏!奥摗本褪且訌娐撏,既要強化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又要強化運輸服務管理的軟聯通。
四方面發力建設未來交通
《綱要》將科技創新擺在了首要位置,如何加大交通領域的創新、推進新基建和智慧交通的發展成為 “十四五”時期我國交通建設的重點之一。
“交通運輸部堅持創新驅動引領,高度重視智慧交通的發展!苯煌ㄟ\輸部總規劃師兼綜合規劃司司長汪洋表示,特別是 “十三五”時期,通過與科技部等部門開展部際合作,統籌利用各方面科技資源,開展協同創新,不斷提升交通運輸科技創新。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臺《關于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意見和指南。另一方面,以部省共建試點示范工程為抓手,重點圍繞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路運一體化等,開展了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公路試點、智慧港口示范等試點示范,取得了良好成效。
汪洋表示,下一步,將堅持科技創新賦能交通運輸發展,以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為主線,以提效能、擴功能、增動能為導向,著力在以下四方面發力:
一是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改造,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有機融合,推動發展自動駕駛、智能航運等技術發展與試點應用。
二是提高運營管理的智慧化水平,打造綜合交通運輸 “數字大腦”,構建數字出行網絡、智慧物流服務網絡、現代化行業治理信息網絡。
三是推進先進交通裝備應用。加快北斗系統的推廣應用,打造先進實用的運輸裝備體系,促進集裝化、廂式化、標準化裝備應用,推廣應用自動化碼頭等設施設備。
四是夯實科技發展基礎,加強基礎研究,推廣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開展交通基礎設施長期性能科學觀測網的建設,加快交通運輸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強化數據開放共享。配合相關部門,推進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發展,助力行業共同發展,并結合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等,推動實施一批示范項目,推動智慧交通高效有序發展。
開啟綠色交通建設進程
黨中央提出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中央財經委第九次會議也明確要求 “交通領域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運輸方式” “鼓勵綠色出行”。
汪洋表示,交通運輸部積極推動交通運輸碳達峰相關研究工作,促進交通運輸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一是要推動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統籌利用綜合運輸通道線位、土地等資源,加大岸線、錨地等資源整合力度,提高利用效率;推進廢舊路面、建筑垃圾、工業固廢等在交通建設領域的循環利用。
二是優化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加快推進大宗貨物和中長距離運輸的“公轉鐵” “公轉水”,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提升集裝箱鐵水聯運和水水中轉比例,開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
三是加強碳排放和污染防治協同控制。加快新能源、清潔能源推廣應用,推進營運車船能效提升,強化車輛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實施,深入推進實施船舶排放控制區。